天才一秒记住【笔迷阁】地址:bimige.org
喀斯特是英文译音,切换成中文泛指熔岩溶洞。北方喀斯特溶洞稀少,像双刀岭这般诸多岩洞簇聚的现象更属罕见。
双刀岭北边有一座岩洞,洞口宽三丈高六丈,由于洞口上端岩石平如门楣,远远望去,宛然一座城门。
当地百姓都称此洞为“城门洞”也有人叫“石门洞”虽然名字俗庸低端,却也贴切。
不过当地县志记载,此洞官方名字叫“玄武洞”据考此洞名源于唐代。
玄武洞里曾有一巨大的石龟,光绪初年石龟不翼而飞,传说是石龟有了灵气,借山洪水遁遨潜东海。
玄武洞宽阔的主洞厅高逾二十丈,洞壁四裔奇岩兀立,怪石嶙峋。上端遍布簇簇靓丽璀璨的七彩钟乳石,如悬美玉般的垂挂穹顶。
洞窟内分布许多小溶洞,洞壁北端有两个较大的岩洞。
靠左边的山洞,洞内宽敞,可骑马驱车。当地读过私塾的人起了个很好听的洞名,叫西施浣纱洞。
西施浣纱洞内有一清泉,常年涟漪荡漾,流水潺潺。泉流旁有一尊美女石像,她身依青石,纤手探水,指尖苔丝轻绕曼缠。有人说这是活脱脱的越女浣纱,遂曰西施浣纱洞。
西施浣纱洞的美女石像并非大师雕琢,而是天造地设的钟乳石自然成型。
令人称奇的是西施浣纱洞内居然有古人留下的建筑设施,涉水向洞里走数十丈,就有一座巨大的石门,石门禁闭,后面是什么不得而知。但石门前面甬道两旁石壁上布满了五寸大小的方孔。有人说是暗箭孔,亦或是是毒气孔。甬道下面的石路上没有水,也没有骨骸骷髅,石面光滑,仿佛被水冲刷过。
洞口石壁上没有洞志铭,也没有说明书和平面示意图,洞内设施因何构建,造于何朝何代,皆无从知晓。
古时候双刀岭一带山高林密人稀,鲜有驴友和攀岩探险者解密,藏着神秘和未知的西施浣纱洞一直默默存在着。
靠右侧的岩洞,更为奇特古怪,乡民称其为幻天洞。此洞洞隧并非曲径蜿蜒,它不靠迷宫般诡密繁复把人转晕产生幻觉才叫幻天洞,而是另存玄冥。
此山洞宽敞平坦,畅通如廊,即便你是路盲也不会迷失方向感。
据说该洞的诡异之处是你一旦走进洞中,原有的世界和感知顿时消失,就像踏入时光隧道渡入另一时光维度,你会在迷迷瞪瞪幻景连连,会出现千奇百怪匪夷所思的事物和情景,最终你会消弭于洞中。
据双刀岭的老人讲,嘉庆年间有个久试不第的私塾先生,再次名落孙山后,他心灰意冷颓然进入幻天洞。本想孑索离世,了此一生,但三年后私塾先生居然全须全尾的从洞里出来了。
私塾先生在幻天洞里呆了三年,非但身体无恙,精神状态超好。而且他竟然说自己只刚刚入洞半日,令闻者愕然。
此后他还根据在洞中的所见所闻,撰写了一部离奇的游记体小说《洞霞乾坤》世人无不称奇。
当然此闻只是传说,并无好事者入洞体验考证。
清末年间,大多人思维程式化,少有猎奇好险之人;人们一辈子遵循老老实实做人,踏踏实实做事,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流程。
大山里的格言是:宁走十里坦,不走一里险。所以,虽然玄武洞、西施浣纱洞奇幻奥妙,却罕有山民光顾探秘。
双刀岭村不大,光绪年间乡民只有百十多户。
村里首户叫火八斤,年逾不惑。
火八斤膝下有两子,小儿子名叫火石头,智弱。据说火八斤的小儿子不但去过玄武洞,而且经常去。
偶尔也有些好事者和火石头打听玄武洞的情况,但火石头智弱,他每每一通词不达意的胡言乱语后,询者皆不知所云,日久人们对火石头入洞之事便不再理会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小说推荐:《年代文炮灰原配幸福起来》《凡人:风雷灵根,娶妻陈巧倩》【新键盘小说网】《满级老祖在人间》《仙工开物》《疫病之上》《真灵九转》【科技流小说】《娱乐春秋》【四九看书】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