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掌擎天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笔迷阁bimige.org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行,其中的一些具体细节,就交给你们了,也拜托你们了,朕替全天下的百姓先向你们表达谢意”
“臣等不敢,皇上过誉了,折煞臣等了,这是臣等应做之事,何谈拜托二字”
纷纷做出回应之时,看到崇祯那副低姿态的模样,众人的脑海里闪现出了同一个念头,以退为进,逼着自己等人不得不立即表带,否则的话,就是枉顾黎民百姓的福祉。
可以说,借助这种玉n声势,以皇上的行事习性,借助大明日报,在暗中推波助澜,操纵玉n,他们这些人很有可能会被描绘为天下的罪人。
实在是,对于这样的事情,皇上使用软刀子对付人,先在玉n上dadao对方,搞臭对方,有着太多的前车之鉴,只是那么想想,就觉得全身发寒,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。
尽管脸上依旧很是平静,甚至是,隐隐带着几分苦恼与失落之意,但崇祯的心里却是早就乐开了花,高兴不已。
新的吏治制度,看似受挫,推行的地区大幅度的缩水,从某种程度上来讲,也算是一种胜利,不仅可以将这种想法付诸于实际,还完整地保存了下来。
至于推行于天下,只是时间早晚的事情。
毕竟,即便再如何完美的吏治制度,不管经历了怎样的检验,证实了它的正确性和先进性,也必须根据国情,进行一定的调整,不可能拿来就能用。
否则的话,就会出现大问题
就在这个时候,相比于其他人的神情凝重,是那么的不自然,周道登却已经恢复了那种沉稳模样,陷入深思之中,似乎是在思考着什么事情
实在是,这一天发生了太多的事情,看似天马行空,没有什么关联性,却又是那么的明显,都是和吏制有关。
而且,事情的发生,前后间隔地还是那么的短暂,久经世事沧桑,老于世故的周道登,由不得他不将这些事情串联在一起,进行一定的联想。
。
第六百四十四章联系之处
毕竟,前后的这三件事情,看似毫不相关,但在周道登的心里,却总有着那么一个感觉,觉得三者有着某种联系,只是他还没有弄明白而已。
“好了,各位爱卿,都回去继续办事吧,朕也该处理政务了。”
崇祯坐直了身体,面露微笑,开始下达了逐客令,众人也纷纷站起,向崇祯再施一礼,寒暄了一句话之后,相继走出了文华殿,而周道登却独独留了下来,整个人还是那种深思的表情,就好像没有听到崇祯的话语一般。
“周阁老,是不是还有什么事情啊”
崇祯朗声唤醒了周道登,使得后者愣了一下,有一些错愕,本能地环顾了一下四周,看到那些内阁同僚已经zougung了,顿时有一些尴尬起来,但怀着心事之下,连忙有一些断断续续的回道“没没,也没有什么事情。”
然而,嘴上虽然这样说,但依旧站在那里,根本就挪不开步,还有那满脸的复杂之色,一副迟疑的模样,不管是怎么看,都让人觉得,周道登回答地是那么的勉强,口是心非。
“说吧,周阁老,以咱们君臣现在的关系,有话尽管直言,无需这般藏着掖着的,顾忌什么。”
有着两年多的相处,尤其是最近一年多的时间里,相比于其他绝大多数的人,周道登对崇祯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,这种认识更加的正面,更加的积极。
因此,相比于其他人,他对崇祯的钦佩,乃是发自内心的那种,真正的折服
虽然手段有一些欠妥,有失风度,缺少属于帝王的那种光明磊落,有时候,更像是市井流氓,然而,那些种种的手段,却有着特定的对象,皇上从未对老百姓使用过那些手段,近乎于bang激a的勒索。
而且,在最近的一年,周道登对崇祯又有着另一个认识,这位年轻的帝王,不仅有着极其老练的识人眼光,还对忠臣和干臣有着极大的忍耐限度。
这一刻,怀揣着这些情绪,再一想自己的疑惑,略微迟疑了一下,最终还是开口了。
“皇上,您今天频频有着大动,相继提升钦天监和太医院的规格,又要推动吏制改革,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,附和朝廷目前的情况,但老臣总是觉得,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,皇上您一定有着某种重大而深远的打算。”
崇祯读懂了周道登的意思,明白对方想问什么,然而,崇祯接下来的话语却是答非所问,颇有转移话题、搪塞周道登的意思。
“周阁老,放眼于天下,纵观大明各地,到处都弥漫着一股腐朽的味道,为了考取功名,那么多的读书人废寝忘食的钻研八股文,学习儒家经典,这种情况可以持续十几年,乃至几十年,甚至于直至老死。”
“还有就是,自从汉武帝开始,实行罢黜百家、独尊儒术之策,在这片华夏大地之上,儒家就开始逐渐占据主导地位,尤其是到了近代以来,更是达到了巅峰。”
“因此,不管是在大明的疆域之内,还是在周边的藩属国,几乎形成了一种共识,除了儒家之外,其他学科都是旁门左道,不入流的存在。”
渐渐地,周道登眼中的迷惘之色越来越淡,直至最后消失,整个reniu露出豁然开朗之态,心中更是一动,之前的种种谜团,也为之一一解开,瞬间想通了一切,三件事情的联系之处
确切的来讲,应该是四件事情的联系之处,还要加上一个商部。
结合着崇祯的这一番言辞,不管是成立商部,还是相继提升钦天监与太医院的规格,亦或是后续的吏治制度改革,细细思索之下,无一不是指向着一点,皇上准备对儒家动手了。
简而言之,就是撼动儒家在文化界的霸主地位,使大明的文化界更加的多样化,
而且,还有着不容忽视的一点,根据崇祯所流露出的意思,历朝历代以来,朋党之争之所以能够持续千百年,成为朝廷的一大毒瘤,其根源就在于,儒家的地位太过于超然,没有了竞争对手。
回顾历史,就不难发现,朋党之争成型的时候,也是儒家地位再一次的达到巅峰之时,也就是在盛唐。
隋朝不过三十几年的寿命,在其之前,直到汉武帝时期,在这之间,兵荒马乱居多,自然而然地,时局越混乱,越有利于百家争鸣,不利于儒家的发展,反而还会走下坡路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