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番日落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笔迷阁bimige.org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秦姨焚烧完毕的那一刻,回忆就像潮水倒灌一般的涌入阿仪的脑中。好的,坏的,开心的,悲伤的。
首先浮现在阿仪脑海中的,就是她独自坐在孤儿院的板凳上啃馒头的场景。而她那时的名字,也不叫阿仪,叫简宁。
那是一个冬天。
北方的小县城,冬天除了馒头,那就是大白菜了。阿仪小时候在孤儿院的时候,最喜欢的就是食堂里的白菜炖豆腐下白馒头。
北方的馒头扎实,可以一片片撕着吃,以前孤儿院里资金短缺,一块馒头可以好几个孩子一同分着吃,石头剪刀布,谁赢了谁撕着吃一片。可阿仪实在太笨了,几乎每次游戏下来,她都可着石头出,次数多了以后,其他小孩子察觉到阿仪的执着,最后,大家无奈,只能商量着一人输一盘,好让她也可以吃上白白胖胖的大馒头。
就在这么谦让的环境中,阿仪一天天成长。从穿开裆裤的小孩,到了学龄前儿童。
学校是去不了的。孤儿院实在是太穷了,阿仪他们一群小孩子,只能每天被锁在生锈的铁门之中,就着好心人们捐来的破烂玩具,玩儿玩儿七巧板,拿着二手的水彩笔涂一涂墙壁。但每年,也固定一段时间会有大城市来的老师来他们院里免费上课,时间一个月到三个月不等。
不得不说,阿仪每年最期盼的,就是有不同的老师带着不同的课本来到这里讲课。
即便她们讲课的教室,墙皮早已脱落,即便她们的课桌,总是缺胳膊少腿。
而在讲台上,每当语文老师讲到‘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’阿仪又总是会默默留下两滴眼泪。
没人能比孤儿院的孩子更能体会粮食的重要性。
每次背到这,课堂上总会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悲伤。这时候,阿仪就会擦干眼泪站起身,爬到东倒西歪的桌上,挥手鼓励大家坚强。
老师不会阻止,同学们也会跟着附和,一堂课又会在最后的激情大合唱中结束。
这时候,阿仪不是刺头,她喜欢叫自己‘先驱者’。
就这样,一直到了阿仪应该上初中的年纪。她本以为在这座大院里,所有的孩子的命运都被注定。包括她。
直到阿仪无意听说原来大家都有被领养走机会。
领养;加入一个家庭,有了妈妈爸爸,有了属于自己的家。
这时候,阿仪才知道原来她们还有另外的可能。但另一个姐妹说了,没那么简单,
“我们这种的年纪都太大了,没人要了。”
阿仪很疑惑:“大孩子不是很好管吗?你看我们,那可比隔壁那群整天哭闹的小朋友听话多了。”
旁边的姐妹摇手:“小宁你不懂,孩子不是从小和他们养在一起的,就不亲,他们心里不开心。”
阿仪听到话,半信半疑的点头。
对面的姐妹见周围没人,她凑上前,将众人拉近,围了一圈,轻声又说:“而且,其实我们这些没人要的小孩儿,基因都不太好!”
众人听得云里雾里,“基因是什么?”
“哎呀。”小女生一一敲醒大家的脑袋,“就是说我们都很笨!”
阿仪不认同:“你听谁说的,我们都聪明的不行!”
女生左右打探,小心低下头:“上次有领养小孩儿的家长来,我偷偷在门外听见的!”
听到这,阿仪陷入了沉思。
对她们这个年纪来说,成年人就是正确的,他们说的话就是真理,于是阿仪开始怀疑自己,
好像她是有点笨哈!
阿仪在关于自己是不是有点笨的道路上越走越远,直到身边的朋友们一个个到达年龄,挨个依着孤儿院里的安排,或者跟着已经在社会上打工的姐姐们离开这里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