妙音0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笔迷阁bimige.org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戊二
、
明别五时
分三:初、明根钝具经五味。二、明稍利随时得入。三、明未熟更待后教。
诸位法师慈悲!陈会长慈悲!诸位菩萨!阿弥陀佛!
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九页,我们看戊二、明别五时。
天台智者大师把佛陀说法的时机,分成五个阶段,就是所谓五时的概念。它的内涵主要是两个:一个是权法,一个是实法。就是说,佛陀说法,他有两种方式:第一个,他站在众生根机的角度来说法,这个叫作为实施权;第二个,佛陀站在自己内心的世界来说法,这个叫作开权显实。所以他是为众生说法,或者是站在自己的内心世界讲出真实的法义,有这两种的差别。
这个权实之间的操作,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。说作为一个凡夫众生,我们在娑婆世界流转时,每个人各有各的希望,各有各的追求。有些人追求财富,他一辈子的目的就是增加财富;有些人追求声名;有些人追求恩爱的眷属;有些人追求身体的健康庄严等等。这么多的追求,其实它有个共同点,就是以一种攀缘的心来处理他的生命,就是他的心跟外境接触时,他的心是住在外境的,心随境转。
那么心随境转的后果,有两种情况会出现:
第一种,当你接触一个善良清净的因缘,比方你来到三宝的地方,就容易造诸善业;如果你遇到恶因缘的刺激,就容易造罪业。也就是说,作为一个凡夫众生,你是没有主宰性的。你的心受了外境的控制,外境要让你快乐,你一定会快乐;外境让你痛苦,你只好痛苦;外境让你造善造恶,你也会造善,乃至于造恶等等。所以我们在这种外境的活动当中,善恶的夹杂,流转到现在,变成一个生死罪障凡夫了。但是在生死罪障的因缘当中,我们还有一念佛法的善根,来到了三宝门中开始修学佛法。
唯识学把凡夫的生死罪障,区分成两块:从外在的因缘看就是生死业力;从内心来看,就是颠倒妄想。所以我们每个人是带了生死业力,带了颠倒妄想来学佛的,没有例外,只是轻重的差别。生死罪障凡夫一跟佛法接触时,他第一件事情要处理生死业力这一块,这是现实问题。因为我们离苦得乐的追求,会超过出世解脱的追求,因为痛苦是我们最急迫处理的。
所以基本上所有学佛的人,都是会先处理业力的问题。比方说,我们开始去拜忏、持戒、修福乃至于念佛等等,我们刚开始会以善业为住,在善业的因缘当中得到一时的安住,就是说我们刚开始时,只有事修没有理观。
但是,在佛教里只有事修,忏悔业障,积集资粮,你会发觉时间久了以后——弟子心不安,虽修善业,心不安稳。为什么不安稳呢?因为内外是相通的,你只是处理外在的业力,虽然不断减少你的罪业,增加你的善业,但是你可别忘了,这个罪业是你无量劫的累积,你不可能短时间处理的,这第一点,业力的势力强大。
第二种,业力它会受妄想的激发。所以你只有处理外在的因缘,没有处理内因缘,你会经常有挫折感:我明明造了很多的善业,但是我痛苦依旧,业障依旧。因为业力跟妄想是互通的,业力会激发你的妄想,妄想也会激发业力。
所以,不重视心理素质的提升,只是外修善法,你解决的痛苦是很有限的。就像有些人,他不重视第六意识智慧的观照,只重视第八识事修的业障消除,就是时时勤拂拭,莫使惹尘埃,这块玻璃是永远擦不干净的。
我们从佛陀所施设的善巧方便的善业当中的修学,进而开始静下心来学习佛陀的教法——开始向内观照了,我们知道处理业力已经不足以解决生命的问题了,所以开始处理内心妄想的问题。
按照智者大师的分判,一个人开始向内观察内心的相貌,会有四种可能出来:
第一种,叫作三涂种性的相貌。就是你在过去的生死轮回生命经验中,虽然生命结束了,但是你内心会留下一些影像,而且都是邪恶的影像多。所以你人生里面,就经常容易生起恶念,因为这个影像会让你产生牵动,产生对立心,产生瞋心、贪爱等等。
因为你心中留下的邪恶影像太多了,过去生数数现行,深生好乐,累积很多很多的影像。虽然这个影像的外境已经结束了,但是内心没有结束,心中还有所取,你把这个影像取来放在心中,不断地分别攀缘,这个叫取相分别,叫遍计执。你过去的影像虽然已经结束,但是你的内心没有结束,邪恶的影像你累积太多,就产生很多的恶念。如果不改变的话,这种人在成佛之道当中,他要先去一趟三恶道的,这是迟早的问题,因为他的业力在心中已经成熟了,这个种性已经成就了。
第二种,叫作人天种性。就是说,这个人累积很多慈善的影像,他很容易做出人天的善法,如果他不改变,住在这个影像当中,在成佛之道当中,他会先去人天享受快乐,然后才会产生出世的解脱。
第三种人,叫作出离的种性。就是他对人世间是极度地厌恶,遇到事情时,会把自己关起来,逃避外在的因缘,向内找到一种寂静的安稳处,这种人在成佛之道当中,他会先到二乘成就涅槃。
第四种人是菩萨种性。他在过去生的影像当中,曾经行过菩萨道,但是对于佛道的追求,对众生的度化,对佛道跟众生的影像产生执着,所以他会在菩萨分位的功德当中产生一种贪爱,会延迟他成佛的时间。
总之,我们心中会累积很多影像,可能一个人有两个影像,或者三种种性、四种种性,他不是单一的种性,而是很多元化的种性。
从天台宗的角度来说,你学佛以后,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心带回家。就是你现在必须要把你的心,带回到你生命的原点,叫作即空,观现前一念心性当体即空,就是离一切相。我们现在不能站在现在的角度来面对生命,因为你现在处于不正常的状态。
我们经过长时间生命的经验,长时间错误的学习,心中有太多的影像,太多的垃圾,如果你今天不处理这些垃圾,不把生命归零,不把心性归零,就开始学佛,你就会产生很多的偏差,你在成佛之道的过程当中充满了崎岖,历尽沧桑。所以,你一开始没有走好,后面一定要付出代价,就是这个道理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