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笔迷阁】地址:bimige.org
庚一、四教自性
诸位法师慈悲!陈会长慈悲!诸位菩萨!阿弥陀佛!
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二页,我们看到庚一的四教自性。这个四教指的是化仪四教,讲到化仪四教的自之体性。天台宗把佛陀一代的教观,开出了五时八教。这个庞大的体系,其实我们只要掌握四个重点,就容易去理解五时八教。
哪四个重点呢?就是权、实、顿、渐。当然从理论上来说,权、实、顿、渐都有教跟观两种差别,但实际的操作,权、实它偏重在教法这一块,顿、渐它偏重在观照这一块。
那么权、实、顿、渐,我们应该怎么去实际操作呢?我们做一个简单说明。
基本上我们修学佛法,有两个重要的次第:
第一个,是一种信仰式的修学;第二个,是一种观照式的修学。
我们先看第一个,信仰式的修学。
我们每一个人,都要经过一种信仰的阶段。回忆我们刚开始进入佛门,什么也不懂,就是一念信心的善根。我们看到佛法的法会或者看到佛菩萨的圣像,看到佛菩萨的庄严,这样的一种吸引来到了佛门。来到佛门以后,我们慢慢开始知道一些基本的常识。
这当中,有两个很重要的信仰:第一个,深信业果;第二个,皈敬三宝。我们刚开始进入佛门,主要的是对于三世轮回的因果生起一种信仰,我们相信生命是有轨则的。一个生命的自体产生,你会产生痛苦、会产生快乐,这个都有原因的。我们从这种因果思想,知道万般皆是业,半点不由人,知道善业会招感快乐的果报,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。从业力的运作,我们也看到自己的渺小,所以我们开始祈求佛菩萨的加持。
所以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,主要有两种信仰:一个是对因果的信仰;一个是对三宝的信仰。这种信心的支持,使令我们来到佛门,忏悔业障,积集资粮。我们会去做义工,参加法会乃至于持戒、念佛等等,这种情况有些人可能会持续三年,有些人可能会持续五年,乃至于有些人会持续十年。
但是这样的信仰式的修学,有什么缺点呢?有三个缺点:
第一个,你会觉得不得安稳。因为你是用一种信仰的、业力的方式修学,你的心是向外攀缘的,所以你是心外求法,你对整个佛法的认知都是在心中以外。我必须去拜忏,我的心才能够得到暂时的安稳,当我长时间没有做功课时,我就弟子心不安。所以我们的安稳来自于外在一种事缘的支持,你的道法在心中之外,就好像一个人生病了,他一定要定期吃药,所以你会觉得经常只要稍微忙一点,没做功课就弟子心不安。这是第一个,不得安稳。
第二个,不得增上。你觉得自己学佛时间也不短了,但是好像内心的调伏安住没什么进步,就是你的道法,并没有从外在的道法而提升到把道法引到你内心来,所以你心中是没有道的,你的道都是在外面,这是第二个。你觉得好像没什么进步,虽修善业,但是你功德好像没有什么增上。
第三个,是不得坚固。你觉得你的心、你的信仰很脆弱。就是说,你的心被无量妄想缠绕,就靠那么一点微弱的信仰的光明在支持你,旁边全部是黑暗,所以你只要稍微信心薄弱,你就惨了。就是支持你学佛的力量太薄弱了,只有一念的信心,而且这个信心还不是今生栽培的,是过去的善根,所以我们就在这种生灭变化的因缘当中,依止信仰,这样跌跌撞撞走入了佛门的前半段。
第二个,观照式的修学。
直到有一天,你开始接触佛法,从一种佛教的信仰,提升到一种佛法的学习。也就是说,你从一种信仰式的修学,提升到一种观照式的修学,你的心开始内观。你知道生命的改变,不能只靠外境支持,你内心要产生一定的力量出来。这时你会很谦卑地坐下来,听听佛陀讲些什么道理,而不是只是在做法会了,就只是事相上的修学。
你慢慢地接触佛陀经典以后,你会发觉佛陀的教典它有两种说法,用专业的名词来讲,一个叫作权法,一个叫作实法。比方说,你接触的是小部的经典阿含、方等、般若,我们没有人一开始就接触大部经典,都是小经典。你会看到佛陀对生命的描述,他是从一种因缘所生法来描述你的生命,就是生命是由业缘创造出来,从这样的一个个体生命来谈修行。
当然,你回归到你今生生命业缘时,就有一个五蕴的概念——色受想行识,佛陀在小部经典对个体生命的描述,他强调我们的五蕴身心深受感受的影响。就是说,我们跟外面的人事接触时,第一个就是你动了感受,你有感情。为什么你跟某些人接触,他的一举一动、他所说的话,会牵动你妄想呢?你一定是有感觉。这个感觉可能是好的感觉,也可能是不好的感觉。为什么我们跟陌生人互动,我们没有任何的妄想,因为你对他没有感觉。
所以,我们在整个个体生命五蕴身心的活动,第一个启动我们内心波动的,就是来自于感觉。当然这个感觉跟业力有关系,你跟他过去有业缘,业缘一碰撞就换成感觉,感觉一刺激到你的内心,就创造了妄想,你会产生很多的想象,可能是负面的想象,也可能是正面的想象。这个想象——妄想,它有一种攀缘,它会攀缘这种感觉。攀缘感觉、追求感觉,它又创造新的感觉,这个新的感觉又刺激新的妄想。所以我们的整个五蕴身心,就是感觉刺激妄想,妄想追求感觉,又产生新的感觉,新的感觉又刺激新的妄想。由于我们的执着,就让感觉跟妄想产生相续了。
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造了那么多业,本来都已经沉淀了,是谁把业力给激发出来?本来我们造的业,是一小段、一小段、一小段的,是谁把这个业串起来的?
你研究唯识学会知道,我们每一个人造业都是片段的。你今天造这个业,明天造那个业,它本来是没什么关系的,为什么得果报时,它会串成你的人生呢?就是你的执着。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妄想、感觉跟执着不断地去刺激我们的业力,使令业力从一种片段的业力,形成一个线状的像水流式的业力,辗转相续。所以你会发觉处理业力、处理外在的事情是不对的,因为你处理不了,关键的问题在于你的爱取。
所以,佛陀讲小部头经典、讲到因缘所生法时,佛陀讲出三个道理。你说:我就是这么一个生死业障凡夫,那怎么办呢?请佛陀指示明灯。佛陀讲了三个道理:第一个,诸行无常;第二个,诸法无我;第三个,涅槃寂静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