妙音0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笔迷阁bimige.org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丁二
、
教观归趣
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一页,我们看丁二的教观归趣。
天台教观所要表达的意思,是当我们在受持一部经典或者修习一个法门时,要紧的是能够掌握佛陀的真实义,就是“我今见闻得受持,愿解如来真实义。”但是我们现在了解佛陀真实义很困难,因为现在到了末法时代,有法无人,我们看到的是最后经典结集的结果,但是我们没有办法看到佛陀当时说法的过程。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是佛陀灭度后,经过大菩萨们结集的《金刚经》、《楞严经》等经典,但是这些经典当时是什么因缘讲出来的,没有人知道。所以智者大师从《法华经》的思想,提出了八教的思想:化法四教,化仪四教。透过八教,你就可以还原佛陀当时说法的情况。
他首先把法门分成浅深,藏、通、别、圆次第,在表达上又分成顿、渐、秘密、不定。所以有了这个八种法的操作,你拿到一部经典,你就知道这部经典从内涵上,属于藏、通、别、圆哪个教。如《金刚经》从内涵上,它的判教属于般若系,通教。《金刚经》在讲空性时是直接了当的,是顿教法门。但是顿里面,也有一些不定的,比方说,它讲无住生心,虽然它的当体是空性,但是它讲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,就隐隐约约有妙有的味道,所以它也含有不定的内涵在里面。也就是说,有些人读了《金刚经》以后,他可能会从空出假,而转向法华涅槃;有些人读了《金刚经》,也可能走入偏空涅槃。
《金刚经》在化仪四教里面,有顿法,有不定法,但是没有渐教法,我们看不出来《金刚经》有讲到苦谛的思想,它直接开显空性。但是隐隐约约地为整个心性中道的思想也作了布局,也放了圆教的思想在里面。所以除了它的当体是通教以外,也有不定的味道在里面,不是决定的。法是有很多弹性的,秘密就是有很多弹性,大者见大,中者见中,小者见小。
当你拿了一部经典你就可以为它判教,从化法四教、化仪四教,就可以判教了。就是为什么佛陀讲一切法空,后面又讲妙有,你就知道这部经它的当机众是通教的菩萨,但是有些通教的菩萨又具足圆教的善根,佛陀也放了一些圆教的法在里面当配套。天台的判教就是这样判的,你就知道每一部经典在整个佛陀一代时教它的定位是什么,它的化法的判教在哪里,它的表达的方式是什麽,这两个合起来你就知道:喔!这部经典的“药”是专门对治什么病的,吃了以后哪些病会好,会往哪一个方向引导,它的调伏引导是怎么回事,你就很清楚了。
前面是把整个天台的教观是怎么判教的,做一个大纲的说明。
我们再看它最后的旨趣,它的归趣、目标。
我们把它念一遍。
这四种观法,藏、通、别、圆四教,就是析空观、体空观、次第三观、一心三观,四种观法都有它的十法成乘,它有十种次第。后面会说明次第三观是怎么修的,体空观怎么修的,每一个观法都有十种次第,十种次第而成就乘,而成就到彼岸,使令行人到达涅槃之地。
总而言之,这四种观法都可以达到不生不灭的,没有烦恼,没有罪业,没有老病死的清凉地。当然这个涅槃地,它有浅深差别,什么叫涅槃地,在以下继续说明。说藏通两教的教观是偏空的涅槃,就是这个涅槃里面,没有生命现象,这个人就消失了,没有正报的身心,没有依报的国土了。如果你根据别圆两教的教观,他离开三界以后,不但了分段生死,他还有正报的庄严,依报的庄严,还有生命的妙用,这个地方就讲到空性的道理。
这个空性非常关键。一个人怎么从三界出来的,这很关键。诸位!你怎么离开三界的,这个影响到你后面的道路。你有三种方法离开三界,“三乘共坐解脱床”,这是《法华经》的话,说声闻人、缘觉人、菩萨都是成就空性的,所以法华会上舍利弗尊者、目犍连尊者起大疑惑说:为什么我们都修空性,同样离开了三界,我们阿罗汉只能够在山中打坐,等着入涅槃,啥事也干不了,文殊、普贤他们却能够到十方世界,示现八相成道,代佛□□,这就很奇怪了!我等同入法性,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差别?
所以在《法华经》的意思就是,如果你的修行是长远布局,不是这么短见,不要急急忙忙地赶紧先离开三界。以后再来后悔,你不如先搞清楚,用什么方法离开三界。不然到时候后悔来不及。
在《法华经》的思想,天台教观有三种方法离开三界,会有三种不同的结果,我简单说明一下。
第一种,离开三界是从无常离开的。你离开三界的理由是三界我受够了,给我太大的压力,太痛苦了,从无常而契入空性。
第二种,离开三界是从因缘。因为三界就是假的东西,它没有真实性,所以我没有必要去攀缘三界,“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”,它是跟因缘借来,“因缘和合,虚妄有生;因缘别离,虚妄名灭”,所以我就把三界给放下了,因缘性空而离开三界。
第三种,是从心性。因为本来就没有三界,“何期自性,本来清净”,既然本来就没有三界,我干嘛要攀缘呢?就离开三界了。三种观法,这三种思考模式会影响到你后面的路怎么走。当然,诸位注意!不是绝对的,它也可以兼修,但是你要注意你的安住,就是你经常的主修很重要,注意你的根本法门。
在天台的思想,它的权实二法也不是那么绝对。比方说,你的根本法门,你之所以放弃三界,是因为认定心性里面本来就没有三界,那是自己多事,一念攀缘,自己找麻烦找来的,所以一念的回光返照,当体放下,从心性的观察而离开三界,你的主修是这个。但是你针对某种粗重的烦恼,从对治义你也引用《阿含经》的思想来加以对治,这个是可以的。但是你很清楚,修这个法时,只修其法而不产生执着,不产生法执,这是可以的。你在没有执着的角度拿藏教的法当一时的对治,这个不会影响到你的种性。但是,如果你是一昧执取从苦谛这样一路修上来,那你的种性就变成这样了,你一定会先到偏空涅槃去,待一段很长时间。
在法华思想是:你是坐什么车子离开三界的,你用什么思考模式让你离开娑婆世界,这会影响到你后面的路是很快成佛,还是你必须要产生一些延迟,产生一些障碍,然后再成佛,这很关键!
有位襌师,他读《法华经》上说,“诸法从本来,常自寂灭相”,这句话是摆明了讲空性,三界本来是空的,寂灭相。他就向他的上师提出一个疑问:“诸法从本来,常自寂灭相”,那为什么我有眼耳鼻舌身意呢?我有生命存在,我可以吃饭,还有山河大地的活动,这是怎么来的呢?他师父说:去去去,我不与汝道。我不跟你讲。禅宗是不跟你讲话,让你自己去体悟。它认为我跟你讲了以后,塞住你的悟门,你就不想去思考了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