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十六面,我们看丙三:通达位。
那么发了菩提心的菩萨,他从前面的资粮位——忏悔业障、积集资粮,透过他对于业果的信解,慢慢的、慢慢的进入到加行位。加行位这个时候,他的止观力量增长了,所以他对于空性的观照,已经能够慢慢的顺从,对空性的道理虽然没有证悟,已经能够顺从。那么经过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的阶段以后,他最后就到达通达位了。这个通达,他的心正式的通达到空性的道理去了。我们来看它的名称的安立,请合掌:
丙三、通达位
[释名——言“通达”者,“体会”义,谓此位菩萨,发“无漏真智”,“体会真如”,故名“通达’,亦名“见道”。]
那么通达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他心中有一种很深刻的、全盘性的体会。这个体会是来自于什么呢?一种无漏的真智,去体会二空的真如,叫做“通达”,或者叫做“见道”。前面的智慧虽然无漏,但是不能讲真智,因为前面的加行位的菩萨是:“现前立少物,谓是唯识性”;那么这个加行位的菩萨,在观一切法空的时候,他要透过佛陀跟祖师的语言文字的引导,所以他带相观空了。既然带相就不真实,他只能够叫“随顺”于真如,不能讲“通达”真如。
通达真如:你的心要进入真如,对不起,你第六意识只要夹带任何相状,你就进不去空性。进入空性只有一个密码:叫做离一切相,不管这个相是杂染相、不管这个相是清净相,都要放下,否则你第六意识就进不去。所以加行位的菩萨只能够叫“顺从”真如,因为他“现前立少物”。但是这个通达位的菩萨,是把最后的那些法义也放下了,所以叫无漏的真智。所以他是全盘的体会契入真如了,也叫通达,这跟前面的随顺真如,那这两个层次不一样了,他从前面的随顺而趋向于通达。
那么他到底通达了什么道理呢?这有两块:一个真见道;一个相见道。我们先看看真见道:
[内容:一、真见道——体离虚妄,亲能证理,实能断障,故名为“真”。谓“根本智”入无分别,诚证“真如”,能所冥契,诸相叵得,名“真见道”。]
那么通达真如以后,它第一个所通达的道叫“真见道”。为什么这个道叫“真”呢?当然这个真见道,指的是我空、法空的真理了,因为这种空性的真理,它是没有这种虚妄的生灭相,而且它不像天方夜谭,它是可以亲自证入的。那么证入以后什么好处呢?它有断障的功能,它断除烦恼障、所知障,所以叫做“真”。真实的东西,一定要合乎一个条件:不能变化。你得到以后,你永远就是一得永得,它永远不会失掉。为什么财富不真呢?因为你今生很有钱,来生变得贫穷,所以财富对你来说不真,因为你不能永远的拥有它,你只是借来的,你跟因缘借来的。但是空性的道理,你要么没有证得,你一旦证得,你未来的生命,它就永远不会失掉了,所以叫做真。就是根本无分别智它证得真如的时候,是能所双亡,诸相叵得,一切相不现前叫“真见道”。
所以我们说过一个人能够进入真如,只有一种情况:就是要把所有的相状放下,把杂染相、把清净相、把佛法都要放下,那么这个时候叫离一切相,叫“真见道”。它这个“真”就是它离相清净,或者叫从假入空。
我们再看另外一个相见道:
[内容:二、相见道——“相”者“类似”义,谓从前“根本无分别智”,起“后得智”,分别诸法事理,模仿真见所有功能,以诸言说等善巧,化度有情,亦得悟入,名“相见道”。
通达位的菩萨,他第一刹那先进入空性,这个时候他心中是完全没有相状的,但他下一刹那,他出来以后,他会证得第二个叫“相见道”,这个“相”就是随顺、类似。就是说这个菩萨,他从自受用的角度,他依止根本无分别智证得空性以后,但是这个菩萨他曾经发过愿,他有什么愿?——众生无边誓愿度!所以他从自受用,他一定会同时想到:无量的众生在轮回当中,都还在攀缘种种的相状,受着轮回的痛苦,所以他就要想要怎么去引导他,所以他依止愿力跟空性的结合,他就会产生有相的后得智。那么这个后得智它开始活动了,因为他第六意识进入无分别智的时候,他的活动是要停止的,他不停止活动,他进不去空性。但是他进入空性以后,他不像小乘的圣人就永远休息,他可能只是暂时的休息,因为他的大悲心会把他推出来,所以菩萨安住空性时间不会太久。
那么他一旦进入空性的法海去过一次,他后来的智慧叫做后得智了,他有资格去分别诸法的事理,去模仿真见道所有的功能——“以诸言说等善巧,化度有情,亦得悟入,名相见道”。
我们解释一下,先解释真见道。
举个例子:比方说弘忍大师,他要传法给弟子们,六祖大师跟神秀大师都提出个偈颂,六祖大师的偈颂是:“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;神秀大师是:“时时勤拂拭,莫使惹尘埃”,为什么六祖大师的偈颂,他能够传法,能够传给他?因为六祖大师的偈颂合乎真见道!神秀大师是一个很用功的人,但是他带相观空,他还带相,“时时勤拂拭,莫使惹尘埃”,这个镜子,我一搞脏我就把它擦干净、一搞脏就擦干净,这个顶多是加行位了——带相观空;但是六祖大师的意境是“本来无一物”,连镜子也不可得,那这个是离相清净了——诸相叵得。所以他们两个的档次是有差别的:一个可能是资粮位,也可能是加行位,你只要带相,如果相带的很严重那就资粮位,如果相带的不多——“现前立少物”,那就是加行位。那么六祖大师的“本来无一物”的意境,那已经是离相,那是真见道,见道位了。所以他得法是有原因的,因为他入了真见道了。
那么相见道是怎么回事呢?
也举一个例子:洞山良价禅师,他当时是一个大禅师了,他当时主持了一个三个月的结夏安居,但是他在禅堂跟大家坐了三个月,他一句话都没讲!那么三个月结束以后,当然大家东西南北来的都要回去了,要回到各自的道场,那么上座就领着大众跟和尚告假,上座就说:和尚,您三个月都没讲话,现在要走了,请您慈悲,讲一句吧。洞山良价就讲了,他说:“东去西去,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。”东去西去,当然也可能指的身体,也可能指的是内心,就是你要回去了,有些人往东跑,有些人往西跑,当然你身体往哪里跑,心就往哪里跑。那么这些所有的“去”,最好的是: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——相见道。
诸位,这句话佛经有吗?没有,佛陀没有讲,但是他讲这句话,他是有一定的引导性的,他是什么?——模仿真见道的功能。就是说这句话不是“道”,但是你把这句话不断的思惟,它会引导你趋向“道”。也就是说我们一个资粮位的菩萨,我们要得到道是叫“文以载道”——从佛陀的文字去寻找“道”,但是这种曾经从“道”出来的人,他们从“道”里面,能够创造无量的文字来引导我们。但是诸位,你要知道:你没有经过真见道,你不要随便写偈颂。在莲池大师的云栖的规矩里面:“随便拈偈颂者——摈。”有人不服气了:说写写偈颂为什么就要摈呢?莲池大师说:因为你没有资格!你没有真实的见地,哦,我也写个偈颂出来,结果“一盲引众盲,相继入火坑。”你写的偈颂必须要随顺于真见道,这种一定要开悟的祖师。
所以我们凡位菩萨呢,我们只能够说:欸,这句话是某某佛陀说过、这句话是祖师说过,我们才可以去宣扬,不能说:诶,我自己打妄想,想出一个偈颂写出来,大家回去背,不可以,你没有那个资格。你没有资格开一条道路来引导别人,我们现在只能够做一件事:就是老实的遵从佛菩萨的道路,就是“欲知山上路,须问过来人。”等到你到了山顶以后,你自己可以开出一条道路出来,因为你有资格了,因为你上去了嘛,你可以讲出一句话:东去西去,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,可以!这句话经典里面完全没有,但是符合佛经,跟修多罗义是相符的,所以它也等同佛说,这个就是相见道。他能够开出一条方便门,他不用看经典的,他这种人不太需要看经典的,他讲的话就是经典,当然这个只是针对空性,如果是一切法的方便门,那他还得学习了。但是他引导大家进入空性这一块,他不需要学习,但是假观,他还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。所以从真见道以后才有资格叫相见道,就是说这个人有资格,开出一条不同于佛陀、不同于祖师的法出来,而最后的结果的目标跟佛陀是相同的,这叫相见道。
好,我们来看这个偈颂:
○颂曰: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