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安七年春的郭婉,奔走于暴室和重屋,说忙也不忙,说闲也不闲。
重屋后院荒地,经众人辛勤开垦,渐显生机。
娄圭取郭婉所画筒车图纸,命匠人精心复刻,置于田间,果然灌溉得力,冬麦遂长得异常茂盛,郁郁葱葱,令人称奇。
然人世繁华,名声所累,俗话是“人怕出名猪怕壮”。
重屋虽处许都西南隅,却非荒山野岭的隐秘之地。
郭婉这个奇异灌溉之具,引得众人侧目。
筒车虽效率非高,却无需外力,全凭自然水流驱动,既省力又实用,实为农耕之良器。
至春日耕种之时,农夫农妇纷纷踏至重屋,向郭婉探问此为何物。
郭婉见众人好奇,便笑而答之:“此乃筒车,灌溉之良具也。”
众人闻之,皆欲效仿。
筒车之制,简便易行,门内之人,观之几遍,便能掌握其法,因此很难吃独食。
郭婉心知此物利于农耕,不欲藏私,也很难藏,于是大方地向周遭农户推介筒车,曰:“若尔等喜爱,可自行仿制,吾无异议。”
有农妇问曰:“吾等欲制筒车,却无图纸,如何是好?”
郭婉笑答:“无需图纸,只须照模样,依样画葫芦,便可制成。”
又有人忧曰:“吾等手艺粗糙,恐制不成器。”
郭婉慰之曰:“无妨,吾等所制筒车,并非精巧之物,只需用心,定能成功。”
于是,郭婉详述筒车之制法,众人听之,皆恍然大悟,纷纷道谢而去。
自此,筒车在许都西南一隅流传开来,农夫农妇皆受其益,耕作之事,愈发得心应手。
而郭氏之名,亦因筒车之利,渐播于众口,为人所知。
时许都西南隅的农户,私相传颂,皆以“郭女车”称此筒车,以铭记造车人。
本来,其实创新个灌溉工具并没有什么大事情,农户用了觉得好就会记着她的好。
问题并不出在照猫画虎的农户身上,而是远在冀州的曹操。
建安七年之春,孟月之初,司空曹操,雄图伟略,欲固黄淮之域,通漕运以资军用,遂下令军士,于睢阳县境,兴修水利。
欲借古睢水之余脉,疏浚新渠,以连汴淮,使舟楫往来无碍。
然睢阳之地,石质坚硬,土质紧实,开凿之难,超乎想象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