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[三国]太后篡位进行时》转载请注明来源:笔迷阁bimige.org
至于良谋善策,郭婉实乃乏善可陈,唯有随事制宜,步步为营耳。
诸葛亮究竟厉不厉害,《隆中对》五百年后,仍旧有唐人对之臧否不一。
鼓动之举,终须落实于行。
若无权柄以承之,皆为空谈。
郭婉之主观能动,不过尔尔。
他人或可喻为戴镣而舞,犹显灵动;
而郭婉则如戴镣之蠕,行动维艰。
无实权在握,执行力不逮,纵使胸有甲兵,筹谋万全,欲使孙权屈膝称臣,刘备倾国来附,亦不过戏谈。
昔时,有神皇之尊,曾委权于她上官婉儿,使之于政务之上,上官制诰,言出法随,朝臣莫敢不从。
然今非昔比,曹操虽权重,但无人能复予彼如此之柄。
凡百事端,皆需她亲力亲为,于曹丕之身,力求而得之。
但凭三藏一人,往说吴太夫人以献质子之事,恐难奏功也。
郭婉曾暗自思量,或可设法挑拨江东群贤与周瑜、鲁肃之间,生起龃龉纷争乎?
政坛之上,人心叵测,皆是趋利避害之徒,谁复能对人推心置腹?
值此战乱之秋,中枢政权驭下之术,在于平衡之道,既需倚重一派,又忌其坐大。
长此以往,犹人身之上的寄生之虫,各取所需,而派系之属,亦由此渐生矣。
论及孙吴之政,大抵分为二党:
一曰淮泗之系,二曰江东之派。
虽曰同朝为臣,但二派之隙已彰。
孙吴之兴,源于淮泗,而根植于江东,是故二派于孙氏皆至关重要。
若此二派之关系处置不善,孙吴将永无宁时矣。
孙策争霸之时,志在跨越淮泗,直指中原,故淮泗之将领备受其重用;
而孙权图霸,则更倾向于安守江东,待机北伐。
此与东晋之局势略同,孙策犹主战之派,念念不忘恢复中原;
孙权则似主和之辈,以为固守根本方为上策。
是以孙权对于南方之开发,不遗余力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