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千重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笔迷阁bimige.org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向给人看成是中国的太阳,二姐便对自己抱怨:“虽然不是新衣裳,毕竟还能穿,只为了这个便不让穿,好糟蹋衣衫,这边买什么都贵,亏了你的那一枚帽花,才过了这一回的难关。”
于是梅思知道,自己送给传芳的帽花,她到台湾之后,想方设法找到二姐,送了给她,真是雪中送炭,第二任丈夫不多久死在金门战役,二姐又失了靠山,差一点便要断炊,靠这个钱买了米。
而这一本写延安的书,在台湾居然不但没有查禁,而且还在报纸上公然评述,学校中也堂皇推介,是为了什么?
很显然是为了“□□”,日记的前半部,多是欢欣明朗的色调,然而到了后半段,情势急转直下,首长逼迫婚姻,开批判会,“我”的打胎,情人的死亡,一直到了□□运动给斗争,矛盾激化到了顶峰。
要说“□□”这一段,梅思其实没怎样写,在延安的日记,到《兄妹开荒》那里便中断了,之后便给带走“隔离审查”,几个月没有写一个字,这段时间的事情,是她在陕北荒原上进入梅林,缓过了这一条命,才补上记叙。
在梅林中喘息过一口气,再次站在黄土高原上,梅思掉头往回走,努力辨识来时的路径,两天后找到当初丢弃日记的地方,那件行李还跌落在原本的地方,只是已经给黄沙盖了厚厚的一层,只怕再过几日,便要给掩埋在这风沙的坟墓里。
梅思把行囊提了起来,又进入梅林,“啪啪”拍打了上面的尘沙,赶快拆开来,日记静静地躺在里面,她当时重重地吐出一口气,却并没有时间太多感慨,赶快要重新上路。
这一走便是一整天,当天晚间,吃过了饭,喝了整整一瓶水,梅思在篝火下摊开笔记本,直到这个时候,她的心情才开始平静,可以冷静地追述之前的事情。
之后走出高原,重回风雨人间,小旅馆里,孤灯之下,每当想到延安,梅思笔下便又书写一番,此时巨大的震惊与恐慌终于逐渐消退,当时因为太过紧张而忽略的许多情境,一一重现眼前,梅思用笔细细记录,心情千回百转,那调子俨然便是一首词,南渡之后的李清照。
在《商报》发表当年的日记,梅思考虑很久,把连载就在□□之前戛然而止,毕竟后续的文字,虽然还在同一个日记本上,写的时候却已经离开延安,严格来讲不算《延安日记》,况且也敏感得很,前面写了自己的情感纠葛,虽然也可以看作是延安的暗影,这暗影毕竟还只是情爱方面,就好像张爱玲,痴男怨女那样蚀骨铭心,终究只在爱情的小圈子里打转,□□就不一样,□□是轰动整个延安的大事件,关涉到深刻的政治,倘若真的写出来,可能会给人利用来做文章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