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曾见小山河》转载请注明来源:笔迷阁bimige.org
李兖阖着双眼,麻葛轻声唤他。
少年分明假寐,闻言立时扬起唇角,双眼一睁,泄露明亮笑意。
“麻葛阿叔看我还是那么通透。”
他未曾留人,可真心细看过他的人还是会回来。
“十四郎长在九部营中,养在阿郎膝下,说句折寿话,我看十四郎,便如看哥舒,都是我亲看大的孩子。”
李兖挡住麻葛行礼的手,轻拍了拍道:“麻葛阿叔这样说,才是折我的寿。”
他的家在燕北,他的亲人在燕北,他会重新回到燕北,如每个燕北人一样,雪原纵马,寒风磨骨,终生守卫陂水山,直至神魂散去,重新回到山神怀中。
这是李兖刻在骨子里,一世的偈语。
旁边的冬生伢笑道:“十四郎,麻葛阿叔,子正都过了,咱们点褔吧。”
他说着,将手上托盘端到三人中间。
但见托盘上盛有一盏丹朱颜料,几条编织好的五骨彩绳,地上还有三盏未燃的灯笼。
这是燕北的习俗。
燕北一地,南临中原最混乱无序的肃州,过陂水山,北临残暴好战的胡莽,所以立世几百年而不倒,靠的是燕北代代人的死战和不退。
在燕北旧俗中,战士上沙场前,家中至亲挚爱要以雪原上的扶桑花制成丹朱颜料,为他点在额上,以求山神看得见她的孩子她的爱人,庇佑他们活下来;彩绳,一截系在战士发间,一截留在家中,以表此人尚有牵挂,还要回家;最后,燃起灯笼悬在檐下,要让死去之人的神魂能看到家,知晓回来的方向。
后来,除了战前,燕北人也在上元夜如此作为,一遍遍的重复,一次次的祝祷,只为能真的留住那个人。
如今这些,是麻葛要为李兖他们三个在外的孩子做的。
李兖三人乖乖盘坐在火盆前,由着麻葛动作,最后也由麻葛将灯烛燃起,挂去了檐下。
等人重坐下来,李兖才问出今夜第一句话。
“阿翁身子如何,头疾可好些了?”
麻葛叫他放心道:“要说还是中原好,连中原的医者都不知比咱们燕北的好了多少,自打圣人遣了医官常住府上,阿郎已许久不再犯头疾了。”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载青太和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笔迷阁bimige.org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