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两京墨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笔迷阁bimige.org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湖州城外,晨雾笼罩着连绵的田野,苏锦绣的车队缓缓驶入城门。与南阳的萧条不同,湖州城内繁华依旧,街上行人如织,商铺林立,丝毫看不出粮荒的迹象。
"奇怪,"巧儿掀开车帘看向外面,"湖州看起来似乎没受什么影响?"
"这才是最不正常的。"苏锦绣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,"全国各地都在闹粮荒,唯独湖州安然无恙,这背后肯定有问题。"
车队在湖州知府亲自安排的驿站停下。知府赵明德是户部尚书赵明远的堂弟,算是女主一方的人,见到苏锦绣便行礼道:"娘娘千里迢迢而来,下官有失远迎,还请恕罪。"
"赵大人不必多礼。"苏锦绣微微颔首,"我想先了解一下湖州的情况,尤其是粮食供应和农田耕种的状况。"
赵明德面色一僵,随即叹了口气:"娘娘慧眼如炬,实不相瞒,湖州表面繁华,实则内里已经千疮百孔。城内粮价虽然稳定,但那是因为郑家控制了所有粮行,人为压制了价格波动。城外的农田有三成以上荒废,农民们苦不堪言。"
"果然如此。"苏锦绣点点头,"这样的表象稳定才是最危险的。郑家此举无疑是在养肥韭菜,待价而沽。一旦时机成熟,必会借机哄抬粮价,大发横财。"
"正是如此。下官不敢轻举妄动,只能等待朝廷指示。"
"你做得对,"苏锦绣说道,"如果贸然行动,反而会打草惊蛇。现在我们要做的,是在不惊动郑家的情况下,先暗中实施我们的计划。"
安顿好后,苏锦绣没有立即展开行动,而是派出心腹四处打探情报。三天后,王太医带回了重要消息。
"娘娘,情况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。"王太医神色凝重,"郑家不仅控制了湖州的粮商,还垄断了附近几个州县的粮食运输。更严重的是,他们私下贿赂了不少当地官员,甚至有朝中大员参与其中。"
"这么说,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利益网络。"苏锦绣若有所思,"难怪太后对我的改革如此抵触,原来她的家族早已把控了粮食命脉。"
次日清晨,苏锦绣召集了赵明德、王太医和几位心腹官员,在驿站密室中详细阐述了她的计划。
"我们要建立一套全新的农业制度,从生产、储存到流通,形成完整的体系。"苏锦绣在桌上展开了一幅详细的图纸,"首先,成立农田管理处,负责土地整理、水利建设和技术推广。其次,设立粮食储备库,由朝廷直接管理,确保粮食安全。最后,建立粮价调控机制,防止哄抬物价。"
众人听得入神,赵明德忍不住问道:"娘娘,这些改革确实好,但郑家势力庞大,如何能在短时间内撼动他们的地位?"
"我们不需要短期内彻底击败他们,"苏锦绣胸有成竹地说道,"而是要先在制度上占据优势,让他们无法再随意操控粮价。具体来说,我准备先在湖州周边选择几个郑家影响力较弱的村庄,建立试点,推广新型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。"
"这恐怕不容易。"一位官员担忧地说,"郑家在各村都有眼线,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们的耳目。"
苏锦绣微微一笑:"所以我们不直接对抗,而是迂回前进。我已经让农业学院的学生分散前往各村,以普通农户身份传授技术。表面上看,这只是农民间的自发行为,郑家难以察觉其中的关联。"
方案确定后,苏锦绣立即展开行动。首先,她让赵明德以治理水患为名,对湖州周边的水利设施进行全面整修。这项工程看似普通,却为后续的农田改良奠定了基础。
同时,那些伪装成农户的农院学生开始在各村传授新型耕作技术。他们不提任何与朝廷有关的字眼,只是以一种农民互相帮助的形式,将知识悄然传播。
一周后,苏锦绣亲自来到离城三十里外的青山村。这个村子看似不起眼,却是她精心挑选的第一个正式试点。村子不大,只有四十多户人家,但地理位置优越,水源充足,最重要的是,这里的村长是赵明德的远亲,可以完全信任。
苏锦绣没有大张旗鼓地宣布自己的身份,而是化装成普通官家小姐,随赵明德一同前往。到了村子后,她直接找到了村长家。
"这位是京城来的苏小姐,精通农事,特来指导大家改良种植技术。"赵明德介绍道。
村长虽然知道苏锦绣的真实身份,但也心领神会地点点头:"多谢苏小姐大驾光临,敝村虽小,但村民们都勤劳肯干,一定会好好配合。"
接下来,苏锦绣用了三天时间走遍了青山村的每一块田地,详细记录了土壤、水源和作物生长情况,然后召集全村农户开会。
"乡亲们,"她站在村口的大槐树下,亲切地开口,"我看了大家的田地,发现这里的土壤非常适合种植一种新型水稻。这种水稻不仅产量高,而且生长周期短,抗旱性强。如果大家愿意尝试,我可以免费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。"
村民们窃窃私语,半信半疑。毕竟这些年来,他们听过太多虚假的承诺。
"我知道大家心中有疑虑,"苏锦绣理解地说道,"所以我提议先选一小块地进行试验。等看到成效后,再决定是否大面积推广。而且,我会在村里常住一段时间,亲自指导,直到收获为止。"
村长立即表态支持,并带头捐出自家的一亩良田作为试验田。其他几位村中有威望的长老也纷纷效仿,气氛逐渐热烈起来。
第二天,苏锦绣便开始了实际操作。她从随身携带的特制箱子中取出了改良过的种子,同时展示了几种简单却实用的农具。
"这是我改良的条播器,"她向围观的村民展示一个木制工具,"用它播种,不仅快捷,而且能保证种子间距均匀,便于日后管理。"
接着,苏锦绣又拿出了一包褐色粉末:"这是特制的土壤改良剂,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性。我们先在试验田使用,效果好了再推广。"
在随后的日子里,苏锦绣每天都在田间指导村民们操作。她不仅教授具体技术,还耐心解释每个步骤的原理,让村民们真正理解为何这些方法能提高产量。
"土壤改良不是一锤子买卖,"她蹲在田边,捧起一把土壤给村民们看,"要建立长效机制,让土地持续保持肥力。我教给大家的轮作法和养地技术,能让田地年年都有好收成。"
与此同时,王太医也没闲着。他带着几名医学院的学生在村里设立了简易医馆,为村民们义诊,并教授基本的卫生和疾病预防知识。
"防病比治病更重要,"王太医对围坐的村民们说道,"很多病症其实可以通过改善饮食和生活习惯来预防。"
他特别强调了饮水卫生的重要性,并教会村民们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净化饮用水。这看似与农业无关,实则为整个改革奠定了健康基础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