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典白话合集》转载请注明来源:笔迷阁bimige.org
红红说:“要是承蒙贤妹带着我,倒能借此机会去见识一下天朝人才济济的盛况。至于考试,我早就心灰意冷,怎么还能再产生这样的念头呢。”若花说:“这件事等我们到了天朝,再慢慢商量,依我看,到时候恐怕由不得姐姐不去。前几天听说亭亭姐姐也去参加考试了,不知道她有没有考中?”红红说:“她家一贫如洗,她父亲只是个秀才,已经去世了,既没有钱财,也没有权势,所以也落榜了。但她落榜之后,雄心依旧,还时常痴心妄想。以前她曾对我说,如果别的国家开设女子科举,哪怕要历经千山万水,她也要去试一试。要是考不中才女,她到死都不服气。如今天朝虽然开设了女科,无奈远隔重洋,她怎么去得了呢?看来也只能空自叹息了。”闺臣问:“她家还有什么人?最近有没有出远门?”红红说:“她没有兄弟,只有寡母缁氏在家。现在靠教几个女童读书,勉强维持生计,并没有出远门。”闺臣说:“她既然有志参加考试,将来我们路过黑齿国,何不约她一起同行,这岂不是一件美事?”红红说:“贤妹约她固然是好,但她仗着自己学问高,目空一切,常常不把别人放在眼里。贤妹要是去约她,她不知道你学问深浅,生怕辱没了自己,肯定不会同去。依我看,必须先去和她谈论学问,让她心里对你敬服,然后再提约她的事,这样自然一说她就会答应。”闺臣说:“听说亭亭姐姐学问渊博,我哪敢在她面前班门弄斧,胡乱谈论呢?要是被她考倒,岂不是自讨苦吃?”若花说:“阿妹你怎么老是长别人志气,灭自己威风呢?我倒是‘初生牛犊不怕虎’,到时候,我就和你一起去,难道我们两个人还敌不过她一个人吗?”闺臣说:“姐姐有这么高的兴致,我只好勉强陪你去。但必须先告诉舅舅,才能去约她。”于是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林之洋。
林之洋说:“我听你父亲常说,‘君子成人之美’。甥女你既然想要成全她的功名,这么好的事情,你们做了,自然会有好处,还用得着和我商量吗。那个黑齿国的女子,当年多九公和她谈论学问,可吃了大亏,将来你和寄女到了那里,我可真替你们担心啊。”若花说:“她又没长出三头六臂,也不过是个普通人,有什么好怕的?”林之洋说:“她那伶牙俐齿,要是谈起学问来,比三头六臂还厉害呢,多九公到现在说起她来还头疼。你说她是普通人,只怕她有一张铁嘴!要是遇到顺风,过不了多久就能到,依我的主意,你们赶紧多记几个典故,免得临时被她难住。别像多九公那样,紧张得直冒汗,那就被她看轻了。当年他们谈论反切的时候,曾有‘问道于盲’的话。我自从在歧舌国学会了音韵,一心想找人聊聊,偏偏遇不到知音。到时候去了那里,她要是谈起这方面的学问,你们一定要举荐举荐我。这两天大家吃了清肠稻,都不觉得饿,干脆等到了黑齿国再去买米,耽搁半天时间,趁着空闲,你们也可以慢慢和她谈论学问。”
大家一路上说说闲话,不知不觉,这天清晨就到了黑齿国,把船停靠在岸边。林之洋拜托多九公带着水手去买米。闺臣想让红红一起去,红红说:“亭亭的住处林叔叔都知道,不用我去。我要是一起去约她,她就算勉强同来,心里也难免会轻视我们。贤妹到了那里,就以送还扇子为名,和她聊聊。她要是愿意一起来就最好,要是找借口推脱,我再去把这番好意告诉她,这样才不会被她看轻。”闺臣点头同意,带着扇子,和若花一起,请林之洋领着进了城。来到大街上,闺臣和若花从左边的街道走去,林之洋从右边走。没多久,他们走进一条小巷,来到亭亭家门口,只见门上写着“女学塾”三个大字。闺臣敲了两下门,一个穿紫衣的女子把门打开了,林之洋一看,认出她就是前年和他们谈论学问的黑齿国女子。闺臣从袖子里拿出扇子说:“姐姐你好。前年我们那里有位多老翁,在你家带走了一把扇子,现在托我们带来归还。不知道这是不是你家的东西?”亭亭接过扇子,看了看说:“这把扇子正是我父亲的。二位姐姐要是不嫌弃我家简陋偏僻,何不进来喝杯茶呢?”闺臣和若花一起说:“正想登门拜访呢。”于是一同进了屋。林之洋就在旁边的小房间里坐下。
亭亭把二人让进书馆,互相行礼后坐下。有两个扎着垂髫发型的女童,也上来行礼。彼此问了姓名。闺臣说:“我早就仰慕姐姐的才华,去年路过贵国的时候,就想登门请教;但惭愧我知识浅薄,生怕在行家面前出丑,所以不敢贸然拜访。今天有幸相遇,果然是名不虚传。”亭亭说:“我不过是浪得虚名,不值得一提。前年多老翁来的时候,有一位唐大贤和他一起来,是姐姐的家人吗?”闺臣说:“那是我父亲。”亭亭听了,连忙站起来,又向闺臣拜了一拜说:“原来唐大贤就是令尊。姐姐向来有家学传承,自然也是名重一时。前年虽然承蒙令尊的各种指教,但遗憾的是他匆匆离去,我还有一些没来得及请教的地方,至今还耿耿于怀。可惜在当今这个时代,除了令尊大贤,再没有其他人能和我畅谈学问了。”
闺臣说:“姐姐有什么指教,不妨说说大概?”亭亭说:“我对于《春秋》这本书,听说前人的议论,都说孔子在记载日月、名称、爵号之类的时候,暗中蕴含褒贬之意,不知道这话是不是真的?本想请教令尊,没想到他匆匆而别,竟没能讨论一下。这是我没有福气。”闺臣刚要开口,若花接着说道:“《春秋》蕴含的褒贬之义,前人议论纷纷。据我仔细推究经书中的旨意,以我的浅见,选择其中重要的来说,大概有三层含义:第一,明确名分和道义;其次,辨正名和实;第三,揭示细微之处。其他的书写法则,数不胜数,但大致这三点最为关键。”
亭亭问:“请教姐姐,什么叫明确名分和道义?”若花说:“比如《春秋》记载月份时说‘王正月’,这里写‘王’字,是为了表明历法的来源,也就是为了梳理君臣之间的道义。至于记载‘陈黄’‘卫絷’,是为了表明兄弟之情;记载‘晋申生’‘许止’,是为了表明父子之恩。其他像‘曹羁’‘郑忽’的记载,是为了表明长幼的次序;‘成风’‘仲子’的记载,是为了表明嫡庶的区别。诸如此类,难道不是明确名分和道义吗?”
亭亭问:“那辨正名和实呢?”若花说:“比如《左传》称隐公为‘摄’,但孔子在《春秋》中写为‘公’;《左传》称许止没有尝药,而孔子在《春秋》中写为‘弑’;卓被立为国君还不到一年,而孔子在《春秋》中正式称他为‘君’;夷皋被弑一事虽然归罪于赵穿,但孔子在《春秋》中写为‘盾’。凡是这类情况,难道不是辨正名和实吗?”
亭亭问:“揭示细微之处又是什么呢?”若花说:“比如‘鲁公从京师回来,于是会合诸侯讨伐秦国’,是为了表明鲁公是因为会合诸侯讨伐秦国才去的京师;‘周天子在河阳狩猎,壬申日,鲁公在天子停留的地方朝见’,是为了表明鲁公是因为天子狩猎才去朝见;‘公子结送陪嫁的女子,于是和齐侯、宋公结盟’,是为了揭示公子结擅自作主;‘鲁公和齐侯、郑伯在中邱相会,翚率领军队会合齐国人、郑国人讨伐宋国’,是为了揭示公子翚擅自行动。像这类情况,难道不是揭示细微之处吗?孟子说:‘孔子作《春秋》,乱臣贼子都感到害怕。’当时周王朝的统治秩序瓦解,篡权夺位的事情接连不断,孔子没有掌握权力来推行他的主张,于是根据《鲁史》创作了《春秋》,大概总离不开诛杀乱臣、声讨贼子、尊崇周天子、贬低霸主的意思。春秋时期,周王室衰微,诸侯势力强盛,孔子一开始压制诸侯,以尊崇王室。等到诸侯势力衰落而楚国强盛,孔子又压制楚国而扶持诸侯,之所以扶持诸侯,就是尊崇王室的意思。因为圣人能够顺应时代的变化,时代的变化无穷无尽,圣人的教诲也随之变化无穷。他随时拯救世道人心的心意就是如此。有人说《春秋》这本书,在记载日月、名称、爵号时暗中蕴含褒贬,我固然不敢确定是不是这样。但说称人为贬,可有的人被称为人却未必是被贬,地位低微的人也被称为人;称爵为褒,可有的被称爵的人未必全是褒扬,被讥讽的人也被称爵。失去国土的君主称名,而卫侯逃到楚国却不称名;即位不到一年的君主称子,而郑伯讨伐许国却不称子。诸如此类,数不胜数。要知道《春秋》是圣人根据《鲁史》编写而成的,如果把日月作为褒贬的依据,假如某件事应当记载月份,而《鲁史》只记载了季节;某件事应当记载日期,而《鲁史》只记载了月份,圣人怎么能跑到各个诸侯国去,查访具体的日期和月份呢?如果说以名号作为褒贬的依据,假如某人应该被褒扬,而旧史只记载了他的名字;某人应该被贬斥,旧史只记载了他的爵号,圣人又怎么能跑到四方去,查访他的名字和爵号呢?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清风随竹影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笔迷阁bimige.org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